近紅外光譜技術是
食用油品質檢測儀的主流檢測方法之一。當近紅外光照射到食用油樣本時,油脂中的蛋白質、脂肪酸等成分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,同時反射或透射其他波長的光。例如,游離脂肪酸會吸收1720nm波長的光線,過氧化值與1650nm波長吸收強度相關,黃曲霉毒素則在1510nm處有特征吸收峰。檢測儀通過掃描油品的近紅外光譜,結合化學計量學模型,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酸價、過氧化值、黃曲霉毒素等多項指標檢測。因不同評價指標對應不同檢測原理,儀器融合多種技術實現對多指標同步或分步準確分析,評估油品質量。
食用油品質檢測儀的使用注意事項:
1.閱讀說明書:在開始使用前,務必仔細閱讀并理解儀器的操作說明書,其中包含了儀器的使用方法、注意事項、維護要求等重要信息,對于正確操作和保護儀器至關重要。
2.環境要求:使用時要確保操作環境符合要求,避免陽光直射、濕度過高或灰塵較多的環境,因為這些因素可能會對儀器的性能和檢測結果產生干擾。
3.樣品量控制:根據儀器的要求,使用適當的樣品量進行檢測。樣品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在進行多次檢測時,要保證每次使用的樣品量相同,以保證結果的可比性。
4.避免干擾因素
-電磁場干擾:如果在測量煎炸油等特殊情況下,需關掉感應電煎鍋,因為電磁場會影響測量結果。
-金屬物影響:盡量避免讓探頭碰觸金屬物,如煎炸籃、鍋壁等,與金屬物的距離應保持每一邊至少1cm,防止其影響測量結果。
-溫度均勻性問題:煎炸油中油溫不均勻可能導致測量錯誤,可在煎炸油中攪動儀器來改善這種情況。
5.安全事項:如果儀器過熱可能導致燙傷的危險(如探頭和探頭桿),請勿觸碰儀器上的熱部位。一旦被燙傷,應立即用冷水沖洗傷口,必要時就醫。
6.數據解讀:正確解讀和分析檢測結果是關鍵環節。需要了解不同指標的意義和標準,對比檢測結果與標準值的差異,從而準確判斷食用油的品質和安全性。
7.探頭清洗與維護:每次測量前或者下一次連續測量前都要清洗探頭,以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。同時,定期對探頭進行檢查和維護,確保其正常工作。
8.異常情況處理:如果測量結果被懷疑因包含水而發生錯誤,可在5分鐘后重復測量(在此期間請勿煎炸,保持油脂的高溫)。如果新的讀數變低了,需在5分鐘后再測量一次直到讀數穩定。